〔西洋美術史〕期末報告
1. 1950s~1980s的大眾媒體有哪些?
它們的傳遞路徑為何?它們的內容為何?受眾為哪些?
大眾媒體,又稱大眾傳媒,是指在一個國家或地區中具有大量受眾(大眾傳播)的一類傳播媒體,它同時具備第三產業、知識產業和資訊工業的共同特徵。
1.印刷(包括圖書、小冊、報紙、雜誌等):自十五世紀後期開始。
2.錄音(包括黑膠唱片、磁帶、卡式錄音帶、CD、DVD等):自十九世紀後期開始。
3.電影約從1900年開始。
4.電台廣播約從1910年開始。
5.電視約從1950年開始。
「包括生產和傳播的技術及制度方法」,在時間和空間上的廣泛傳播。
「符號形式的商品化」,材料的生產依賴於其製造和銷售大量作品的能力。
「隔離開資訊的生產製造和接收」。
「在時間和空間上的廣泛傳播」 。
「資訊分發」——是一種「一對多」的交流模式,產品大量生產並分發給大量受眾。
2. 從課堂上所介紹過的藝術家:Andy Warhol, Cindy Sherman, Barbara Kruger, Roy Lichtenstein, Jeff Koons, Jesper Johns等六位藝術家選三位進行討論,其作品與當時的生活情境(經濟、政治、文化、大眾媒體)的關係。
普普精神:「藝術只存在於小眾?我就是要大量複製」
普普藝術起源于英國,但真正爆發出影響力卻是在1960 年代的紐約。普普藝術將當時的藝術的優越性帶回物質的現實層面,而成為一種通俗文化。普普藝術的精神是十分美國化的,對影視名星的熱衷,對名利的經營與追求。它確實改變了人們接受藝術的態度。而對現代藝術美學的破壞與改變,也將藝術普遍化,他們甚至影響到一般人在生活中對藝術的體認,這些都是具有其歷史性意義的。
它們的傳遞路徑為何?它們的內容為何?受眾為哪些?
大眾媒體,又稱大眾傳媒,是指在一個國家或地區中具有大量受眾(大眾傳播)的一類傳播媒體,它同時具備第三產業、知識產業和資訊工業的共同特徵。
1.印刷(包括圖書、小冊、報紙、雜誌等):自十五世紀後期開始。
2.錄音(包括黑膠唱片、磁帶、卡式錄音帶、CD、DVD等):自十九世紀後期開始。
3.電影約從1900年開始。
4.電台廣播約從1910年開始。
5.電視約從1950年開始。
「包括生產和傳播的技術及制度方法」,在時間和空間上的廣泛傳播。
「符號形式的商品化」,材料的生產依賴於其製造和銷售大量作品的能力。
「隔離開資訊的生產製造和接收」。
「在時間和空間上的廣泛傳播」 。
「資訊分發」——是一種「一對多」的交流模式,產品大量生產並分發給大量受眾。
2. 從課堂上所介紹過的藝術家:Andy Warhol, Cindy Sherman, Barbara Kruger, Roy Lichtenstein, Jeff Koons, Jesper Johns等六位藝術家選三位進行討論,其作品與當時的生活情境(經濟、政治、文化、大眾媒體)的關係。
普普精神:「藝術只存在於小眾?我就是要大量複製」
普普藝術起源于英國,但真正爆發出影響力卻是在1960 年代的紐約。普普藝術將當時的藝術的優越性帶回物質的現實層面,而成為一種通俗文化。普普藝術的精神是十分美國化的,對影視名星的熱衷,對名利的經營與追求。它確實改變了人們接受藝術的態度。而對現代藝術美學的破壞與改變,也將藝術普遍化,他們甚至影響到一般人在生活中對藝術的體認,這些都是具有其歷史性意義的。
Andy Warhol
他為六零年代的紐約帶來了全新的商業風貌,把藝術脫去高貴的糖衣,以普普藝術著稱的安迪・沃荷不只改變了紐約,也影響了後世與當代的藝術及消費文化。
對於自己的作品,安迪・沃荷曾說:「如果你想了解我,不要往深處想,我就在最表面的地方,背後沒有東西了。」安迪・沃荷不介意人家說他的作品膚淺,他也說普普藝術沒有什麼好分析的,因為它就是我們看到的那樣:「很討喜、有點小聰明、性感。」這是一種在精神上認可所有老百姓都可以參與藝術、共襄盛舉的大眾文化。也有人說它用最大膽的行動肯定「沒有靈光」的藝術,亦直接由生活出發,把生活事物帶進藝術。他曾經針對自己的創作理念表達:「我真希望自己能發明像牛仔褲這樣的東西。某種令人牢記懷念的東西。某種大量生產的東西。」
在瑪麗蓮夢露逝世時,安迪・沃荷為她創作了一幅象徵夢露由年輕至衰老的圖像,他說:「一個人不化妝的時候,看起來最讓人想親吻;瑪麗蓮的雙唇不屬於令人想親吻的唇,卻非常適合拍照。」
-----------------------------------------------------------------------------------------------------------------------------------------------------------------------------------------------------
Cindy Sherman
她的作品讓許多人開始反思女性與社會之間的「凝視」與「觀看」視角,她更重新用攝影方式刻畫了女性在流行文化甚至社會裡的形象,帶領女人們探索角色下的真實,也探索自己!其實,我們並不需要迎合別人眼中的完美,做自己就夠好了!
美國攝影藝術家 Cindy Sherman 辛蒂雪曼, 跟很多女生一樣,喜歡自拍跟扮裝。1954年出生于美國紐澤西,父親是工程師,母親是老師,雖然並未從小接觸藝術,但我相信,她就像每個女人一樣,天生就帶著某方面的藝術感知與天賦。幸好有父母支持,先在紐約州立大學(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at Buffalo)學習繪畫,後來認為攝影更能表達她心中的想法,而轉換跑道,事實證明,今年已60歲的她,成就非凡,且依舊活躍于攝影藝術中。
1977年,Cindy Sheraman 開始創作無題電影停格系列 <Untitled Film Stills>,有如當時好萊塢電影劇照的黑白攝影作品,呈現當時受到媒體青睞的女性形象。 直到近期,她的作品總是從 pop culture 流行社會文化裡取材,自己扮裝自拍不同,從電影明星、雜誌模特兒,到時尚名媛,在每個看似符合社會期待的角色扮演(Social role-playing),與象徵美麗性感的經典形象裡(Sexual Sterotype),她總讓自己的妝容帶點瑕疵,誇張的燈光、戲劇效果,加上呆滯、不自然、嘲諷的表情,這些看似經由精心打扮、粉墨登場的女人,其實是在對主流社會賦予女性的刻板印象,發出無言的抗議。
早期 <Untitled Film Stills >系列
1981年 <Centerfolds>雜誌插頁系列,以男性閱讀情色雜誌的視角,扮演女人在情色雜誌中的受害者角色。這些女人以俯臥撩人的姿勢、驚恐的眼神,似乎在控訴男性以「欣賞」的眼光,駐足於這些他們眼中認定的女性尤物印象時,我們內心的不安的與不是滋味。
就這點來說,Sherman 作品的表現形式,或許是虛幻的,卻同時反映出虛幻與真實。如果說 Andy Warhol 安迪沃荷是男性普普藝術的先驅,那麼 Cindy Sherman 可說是20世紀女性普普藝術的代表,有如早期藝術界的 Lady Gaga。 雖然她並沒有自詡為女性主義的實踐者,但她確實是20世紀最重要的女性攝影師之一,她的作品也常被女性主義評論家,認為是當代最傑出的女性藝術代表之一。
1981年<Centerfolds>雜誌插頁系列
2008年<Society Portraits>名媛肖像系列
2011年Mac秋季彩妝<Clowns>小丑系列
-----------------------------------------------------------------------------------------------------------------------------------------------------------------------------------------------------
Jeff Koons
是80年代中期升起的藝術之星,他以準確精緻的日用品的複製品、可愛的卡通形象以及充滿想像力的大眾圖像組合不斷地給世人帶來一個又一個新的視覺衝擊,他是當代波普藝術的探索者。傑夫·昆斯毫不猶豫地汲取了藝術史上的一切養分,達達主義、杜尚手法、極少主義以及早期波普藝術都成為他參考與借鑒的源泉。他高舉與大眾交流的大旗,勇於向"高雅"文化叫板,向傳統美學的等級理念挑戰。
昆斯的作品總能帶給大部分人愉悅的感覺。他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作品包括玻璃罩中的吸塵器、水族箱中的懸浮籃球、鍍金的名人像、不銹鋼或陶瓷小玩意兒等等,但這些東西在藝術評論家眼中簡直是光怪陸離。一部分昆斯的擁戴者對他也是愛恨交織。昆斯常常既讓他們“噁心”,又讓他們“興奮、愉悅”,但他們所不能否認的是昆斯的確是當今美國最受歡迎的藝術家之一。
“平衡”展覽舉行之後,昆斯於1985年到1991年六年時間裡在美國和國外舉辦了五場個人作品展。昆斯善於與各種各樣的藝術商合作——他們為昆斯提供資助,昆斯與他們共同分享從作品中得到的利益。據說昆斯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未來的偉大藝術家一定也是偉大的談判家。”在這20年當中,昆斯憑藉自己得天獨厚的“談判”才華,一步一步為自己搭建了一個資源優厚的堅實平臺。
如今,藝術商們爭先恐後地經營昆斯的藝術品,這使昆斯說服他們贊助自己新的“慶典”系列作品不費吹灰之力。“慶典”系列是一批比例誇張的玩具和兒童小玩意的雕塑和繪畫作品,當中那個高十英尺、一噸多重的不銹鋼“氣球狗”就很具代表性。“慶典”的創作始於昆斯與前妻、義大利前著名色情女星伊洛娜·施塔勒離婚之後。1991年,昆斯以他和施塔勒的性愛情景為題材創作了名為“天堂製造”的系列作品,該作品充斥著大量裸露的性器官和矯揉造作的性愛場面。在藝術界引起了極大的爭議。昆斯和施塔勒於1993年離婚。 在人們傳統的意識裡,藝術家是一班“視金錢如糞土”的傢伙,但昆斯絕對是個例外。他從一開始就將藝術品當成商品去創作,能夠收穫回報才是最重要的。 很多人認為昆斯是一個徹底的拜金主義者,玷污了藝術的神聖,但更多的人認同他是當代最重要的藝術家之一。而實際上,在越來越物質化的當今社會,昆斯已經被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了。
3. 請另舉三位與普普藝術相關的藝術家。(上課沒談過的)
George Segal
美國波普藝術雕塑家,用真人翻模的雕塑。
西格爾雕塑的特點是﹕從人體直接翻製石膏,把這種石膏雕塑置於真實的日常生活的環境之中。
他最著名的作品是演員真人大小的人群。並以雕塑作為媒介,在這個過程中,他將真人以石膏紗布纏包起來,然後硬化成形,石膏形成中空的空殼。外殼本身成為最後的雕塑,包括質地粗糙的繃帶。最初,西格保持了鮮明的白色雕塑,但幾年之後,他開始為石膏像上色,通常是明亮的黑白顏色。最終,也會以青銅鑄造做為最後的形式。
在風格上,輕微的色彩和細節,西格的雕塑不是表現人體的生命和活力,而主要表現沒有生命情趣的現代美國人,一如鬼魅的空虛、孤寂和憂鬱的外觀。常被安置在典型的城市環境,如街頭,公共汽車或晚餐現場等,藉此表現當代人文的疏離與冷漠。
在他的作品中,似乎還含有這種觀念﹕在現代物質文明高度發達的美國,一切都是真實的、可信的(真實的環境和真實的物體),唯有人是虛假的、不真實的(用石膏翻製)。
3. 請另舉三位與普普藝術相關的藝術家。(上課沒談過的)
George Segal
美國波普藝術雕塑家,用真人翻模的雕塑。
西格爾雕塑的特點是﹕從人體直接翻製石膏,把這種石膏雕塑置於真實的日常生活的環境之中。
他最著名的作品是演員真人大小的人群。並以雕塑作為媒介,在這個過程中,他將真人以石膏紗布纏包起來,然後硬化成形,石膏形成中空的空殼。外殼本身成為最後的雕塑,包括質地粗糙的繃帶。最初,西格保持了鮮明的白色雕塑,但幾年之後,他開始為石膏像上色,通常是明亮的黑白顏色。最終,也會以青銅鑄造做為最後的形式。
在風格上,輕微的色彩和細節,西格的雕塑不是表現人體的生命和活力,而主要表現沒有生命情趣的現代美國人,一如鬼魅的空虛、孤寂和憂鬱的外觀。常被安置在典型的城市環境,如街頭,公共汽車或晚餐現場等,藉此表現當代人文的疏離與冷漠。
在他的作品中,似乎還含有這種觀念﹕在現代物質文明高度發達的美國,一切都是真實的、可信的(真實的環境和真實的物體),唯有人是虛假的、不真實的(用石膏翻製)。
Keith Haring
「對我而言,我在地鐵裡的創作與標價幾千元(美金)的一幅畫沒有不同。」凱斯哈林認為與其要求觀眾走進美術館觀賞藝術創作,不如更主動地,將藝術帶到人群之中,因此凱斯哈林會選擇地鐵站作為他的創作起點,倒成為了一種必然,而在今日,一般大眾除了進美術館欣賞凱斯哈林的作品外,紐約地鐵、街道亦是輕易可見凱斯哈林當年留下的揮灑痕跡。
凱斯哈林並不是獨善其身的藝術創作者,他更是一位實質的社會行動家,透過創作傳達他對社會的關懷,如政治議題、反種族歧視、反毒品氾濫、提倡安全性行為等,皆是他所關注的面相,尤其在其被診斷出罹患愛滋病後,他更積極投入相關宣導活動,並於1989年成立凱斯哈林基金會,促進兒童福利規劃;「我想我生來就是一個藝術家,我有責任為此而活。我將盡我所能地畫,為更多的人畫,永遠地畫下去。」即便凱斯哈林已經離世20多年,但是他強烈且極有辨識度的創作,已經將他的生命轉換成另一種模式,持續影響著當代社會。
草間彌生
鮮豔的色彩、如夢似幻的鏡像、綿延不斷的圓點,這是日本當代藝術大師草間彌生,作品中不可或缺的幾個元素,現年 86 歲的她,被盛譽為日本現存的經典藝術家,但到今天她仍未停止創作,長年飽受憂鬱症所苦的她曾說:「如果不是為了藝術,我應該很早就自殺了。」
0 歲時罹患的神經性視聽障礙,讓她的世界裡充滿幻覺,在與病痛無盡地戰鬥的過程中,她把自己眼中的世界,用藝術創作呈現給世人,證明她存在過的痕跡。
在我們踏入展場前,不妨先了解這五件關於草間彌生我們不知道的事,或許我們更能貼近她的世界,用不一樣的眼光看見生命核心的意義,找到自己在世界的定位。
內心困苦的日子,因為南瓜而獲得救贖
深受心靈煎熬的草間老師在畫南瓜時,總可以得到強大的精神安定感,而她總是用著細緻而生動的筆觸,將南瓜身上的野性和詼諧氣息的特性,發揮得淋漓盡致。
我想要繼續畫畫,即使我死了
在 2009 到 2013 年間,草間老師開始創作最大規模的系列作品《我的永恆靈魂》,共有 310 幅作品,當這個系列首度在泰特現代美術館(Tate Modern)公開時,馬上吸引了全球的目光。
與早年單色調的作品相比,這個系列的作品中,仍然保有重複出現的圓點、網、眼、側臉、以及蝴蝶、花朵、嘴唇、狗和女人等圖案,但不再是過去那種充滿恐懼的幻象,在強烈並且鮮明的色彩表現下,隱隱透露出草間老師內心的平靜祥和,代表她混亂的精神也逐漸沈澱下來。
這一系列的作品中,不僅展現草間老師創作的成熟風範,更重要的是因為她用生命極力描繪自己生活,在創作中不斷與自己對話,才讓她逐漸獲得平靜,超脫精神或肉體上的束縛,真正獲得永恆的靈魂。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