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達達主義 Dadaism

達達發生於第一次大戰期間,影響到現在活動中的每個新藝術運動,現代藝術都是達達的變奏或展開 。 達達主義( Dadaism )1913年杜象在紐約領導,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緊張的空氣對當時的藝術家造成了多種不同的影響和衝擊。來自歐洲各地的藝術家,聚在瑞士中立國,創造了反戰反現代生活反藝術的作品。

   自稱為「達達」 ( Dada ),畫家如曼瑞( Man Ray )將釘地氈用的大頭釦黏在電熨斗底部,杜象(Duchamp ) 則將一張印有達文西的著名的「摩娜麗莎」 的印刷品,在嘴上添了兩撇鬍子。他們反對嚴肅的藝術。當他們試圖要破壞藝術的時候,反而為新藝術開新的途徑,新的可能性。 代表人物杜象、畢卡比亞、阿爾普。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由建築師葛羅庇屋斯( Gropius )創設, 1919年在威瑪 ( Weimar )建校,後來又遷往德累斯頓( Dresden ) ,只存在了十四年,對現代生活的影響大。

  主要概念為「造形或形式須有助功用和機能」,好的產品是好看而好用。精神是把「美」帶進生活中每件事物用品裡,使生活加偷快。德國的包浩斯因納粹關閉,教授那基( Moholy Nagy )於1938 年將包浩斯理想帶到美國,在芝加哥設立設計學院,對設計界有極大的影響。包浩斯的教授團中,包括幾位重要畫家: 康定斯基、克利、那基和費寧格 ( Feininger ) 。

十九世紀的印象主義(Impressionism)常被視為現代藝術的開始;達達主義(Dadaism)則可以被視為二十世紀現代藝術的新起點。達達運動發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而且其幾乎影響到所有後來的藝術運動。達達主義一開始是由杜象(Marcel Duchamp, 1887-1968)於1913年在紐約所領導,以及詩人查拉(Tristan Tzara, 1878-1941)於1916年在蘇黎士所領導的兩個性質雷同、平行的現代藝術運動。這兩股勢力於1918年在瑞士集合起來,才發表了「達達主義宣言」。其中一些成員後來轉入政治活動,藝術活動則是轉往巴黎發展,到1924年為止,轉變成另外一種相同本質,卻更有力量的藝術運動──超現實主義(Surrealism)。


「下樓的裸女二號」的圖片搜尋結果

杜象   下樓的裸女二號 
1912 年
油彩‧畫布, 146 x 89 公分
費城美術館,費城,美國


一次大戰時期的屠殺令杜象至感絕望,他帶領志同道合的藝術家掀起一場抗議的運動,也就是所謂達達主義。「達」在法文中的意思是木馬或嬰兒「無意識的語言」,後者似乎更合乎這個運動的精神。人們常認為達達主義有虛無主義的色彩,而它本身的目標的確也在讓世人明白,所有的既定價值、道理或是美感標準,都已在第一次大戰的摧殘下,變得毫無意義。1916 年到 1922 年這段短暫的流行期間內,達達主義激烈的散播非理性與反藝術思想,杜象把簽名與標題置於瓶架或鏟雪機,小便池之類的物品上,然後當成藝術作品展出。


「杜象」的圖片搜尋結果

杜象   清泉
1917 年  
黑色油漆‧上釉陶器, 23.5 x 18 x 60 公分
現代美術館,紐約,美國


選用「達達」一詞作為運動名稱本身就是開玩笑式、隨性的,本身沒有任何實質意義。達達主義者的活動包括公開集會、示威、出版藝術及文學期刊等等。在達達主義者的出版物中,充滿著對藝術、政治、文化的熱情洋溢的評述和見解。達達主義的主要特徵包括:追求清醒的非理性狀態、拒絕約定俗成的藝術標準、幻滅感、憤世嫉俗;追求無意、偶然和隨興而做的境界等等。這場運動的誕生是對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一種抗議。達達主義者們堅信是中產階級的價值觀導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戰,而這種價值觀是一種僵化、呆板的壓抑性力量。

  達達主義運動的大部分參與者都深受虛無主義(Nihilism)之哲學觀點的影響,認為人類創造的一切都無實際價值,包括藝術在內。達達主義者進行藝術創作的根基在於機遇和偶然性因素。達達主義者寫出沒有意義的詩篇,畫家則創造一些新奇的物體藝術,例如曼瑞(Man Ray,1890-1976)將大頭釘黏在電熨斗底部,杜象在小便斗簽上名字當成藝術品展出,就是其鼎鼎大名的作品「泉」。

   達達主義者認為「達達」並不是一種藝術,而是一種「反藝術」。現行的藝術標準是什麼,達達主義都與之違背。由於藝術和美學相關,於是達達乾脆就連美學也忽略了。傳統藝術品通常要傳遞一些必要的、暗示性的、潛在的信息,而達達者派的創作則追求「無意義」的境界。對於達達主義作品的解讀完全取決於觀者自己的品味。儘管達達主義如此的反藝術,達達主義本身就是現代主義的一個重要的流派。「達達」對後來的藝術影響之大,並作為對藝術和世界的一種註解,它本身也就變成了一種藝術。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閱讀】朱昱 - 死亡美學

【閱讀】MIYAVI 雅